隨著5G網絡規?;逃?,全球針對6G研發的戰略布局已全面展開。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認為當前研究6G和10年前研究5G標準相比國際形勢更嚴峻,供應鏈與國際市場遭遇人為地割裂,國際標準化面臨小圈子的風險。那么我國在6G標準的制定和參與遭遇到了哪些阻力?又應該如何面對?對此,通信世界采訪了中國電信研究院6G研究中心陳鵬博士。
當前,全球5G商用速度加快,6G研發進入起步階段。據陳鵬介紹,我國在保持5G發展全球領跑的基礎上積極推進6G相關工作,已與國際前沿保持同步,力爭實現全球領先。2019年,我國成立IMT-2030(6G)推進組,聚集產學研各方力量開展面向6G的需求、6G關鍵技術和6G網絡架構等方面的研究,陸續發布系列技術白皮書,凝聚國內6G研究的共識。2022年3月我國舉辦了全球6G技術大會,分享了國內外企業、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成果。2022年6月, 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信部門5D工作組(ITU-R WP5D)完成了ITU面向6G的首份技術研究報告《未來技術趨勢研究報告》,我國向報告積極貢獻中國觀點。
“中國要想在激烈的6G競爭中奪得話語權,基礎理論創新及產業技術突破是核心和關鍵?!标慁i告訴記者。隨著6G技術的多元化發展,我國6G標準、技術的推進面臨著眾多風險。陳鵬還指出在標準制定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分裂風險。一方面,全球6G技術研究呈現百花齊放的火熱態勢,美歐日韓等科技強國都在積極組建利益聯盟,但各國對待6G的核心訴求各不相同,全球6G標準之爭可能會持續3-5年,且存在從全球統一走向分立的風險;另一方面,6G將涉及更加多樣化的應用場景,不同場景涉及不同的技術體系支撐,有可能會進一步導致技術標準分裂的風險。
盡管面臨眾多的風險和挑戰,我國仍應汲取多年來在國際標準化制定過程中的經驗,客觀面對挑戰積極應對風險。爭取利用5G在全球商用的技術優勢搶占先機,更大程度地推動我國6G標準、技術與國際接軌。對此,陳鵬在標準方面和研發方面提出了幾點建議。
首先在6G標準方面,應加強國際國內標準和技術合作,推動形成6G全球統一標準,避免標準分化。在國內,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和范式創新,積極推動多方合作,打通從基礎理論、核心技術到標準、產品和應用全產業鏈創新環節。形成理論、技術有的放矢,產品、應用有理可依的良性生態。國際上,秉持開放、包容、合作、共贏的理念,協調好與各國在ITU、3GPP等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競爭與合作,加大與各國際組織和協會在技術上的交流與協作,與全球產業界攜手推進6G發展。
其次,在6G研發方面,要強化頂層設計和全領域技術布局,開展6G架構及關鍵技術攻關。6G網絡需要響應空天地一體、云網融合等國家戰略的發展要求,需要強化端到端的體系化架構設計和分布式網絡關鍵技術研究,需要重視交叉領域的技術創新。在無線空口的技術演進上,應加強潛在的新技術研究探索,積極開展新興技術的理論研究、原型機設計及測試工作。
同時,應進一步鞏固5G產業化優勢,加強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,為6G發展奠定基礎?!耙M一步加速5G新技術落地,加速5G與實體經濟結合,壯大5G產業鏈,持續鞏固中國的5G全球領先優勢?!标慁i表示。
此外,還需積極引導相關企業深入開展行業創新應用和跨行業合作,促進產業鏈各方協同發展形成合力,實現應用創新與技術演進協調互促發展。加強6G頻率規劃及發展布局,做好6GHz、毫米波、太赫茲頻段等6G候選頻率資源的儲備工作;積極推進毫米波、太赫茲等候選頻段的試驗工作,盡快明確并發放6G研發試驗所用的頻率以推進6G潛在關鍵技術的研究和驗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