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,該院設計制造的“航天爐”已在滿負荷下連續運行時間達485天,創造世界氣流床氣化技術連續運行(A級)時間新的紀錄,也是第五次打破世界紀錄。
“航天爐”全稱為航天粉煤加壓氣化爐,由火箭院航天長征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設計研發,依托中國航天在運載火箭和液體火箭發動機在燃燒、傳熱、特種泵閥等技術的研制、生產和試驗方面積累的優勢,研發出擁有我國完全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技術,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。
自2008年10月以來,首個示范項目的“航天第一爐”點火投煤成功后,裝置運行時間被接連突破,不斷刷新紀錄。
第一次破紀錄
2012年,安徽臨泉二期項目中,“航天爐”不間斷連續運行215天。
第二次破紀錄
2016年,安徽昊源一期項目不間斷連續運行了320天。
第三次破紀錄
2017年-2018年間,在新疆瑪納斯項目中,“航天爐”連續運行407天。
第四次破紀錄
2018年-2019年間,安徽昊源一期項目長周期連續運行467.5天。
第五次破紀錄
截至2022年,安徽昊源一期項目長周期連續運行485天。
對大型化工企業來說,裝置停運檢修再重新啟動,一般耗時數周至數月不等,而且每停產一天都會有數百萬元的經濟損失。
因此,作為化工廠“龍頭”的氣化裝置,“航天爐”連續運行的時間更長,就意味著更高的產量、更多的利潤、更多的經濟效益。
“航天爐”裝置從投產到滿負荷運行,原來需要2個月時間,開車費用6000萬元到8000萬元不等。
現在,通過航天工程公司的仿真培訓,可以實現早投產、早盈利的目標,至今共開辦45期,服務25家業主單位,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。
還有國內首套日處理煤量3500噸級超大型航天爐,截至2022年9月15日,累計運行327天,運行期間氣化操作彈性大,綜合能耗低,“三廢”排放達標,實現了安全穩定運行。
該裝置每年能減少煤炭消耗折標煤5萬噸,二氧化碳排放13萬噸,為企業增加效益3億元,既降低企業生產成本,又能為我國煤化工行業節能降耗低碳高效發展提供強力支撐。